来源:天津市天津医院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AI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 曾经离我们很遥远的AI 如今正迅速进入大众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 骗子也盯上了AI技术 利用它玩起了“真假美猴王” 和你视频对话的 可能不是本人近日
包头警方发布一起利用AI实施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
(资料图)
“好友”突然打来视频
福州的郭先生在确认过长相和声音后仍被骗
10分钟内被骗走430万元
原来 骗子通过智能AI换脸和拟声技术
佯装好友对他实施了诈骗
幸运的是接到报警后
福州、包头两地警银迅速启动止付机制
成功止付拦截336.84万元
案件披露后
#AI诈骗正在全国爆发#的话题冲上热搜
引发网友广泛关注
AI诈骗常用手法如何防范AI诈骗那么面对AI换脸诈骗就没辙了吗? 在AI时代,眼见、耳听都不一定为实了,大大增强了迷惑性。运用AI技术,再加上套路和剧本的演绎,这样的诈骗手段,小伙伴们要hold住。 诈骗“魔高一尺”,防范“道高一丈”。 监管先行避免AI“野蛮生长”需要厘清的是,AI换脸虽然是新事物,但却不存在“监管空白”或“无法可依”的情况。 针对技术手段日益更新的AI诈骗事件,2022年11月25日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公安部联合发布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(以下简称规定),自2023年1月10日起施行。规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对使用其服务生成或编辑的信息内容,应当添加不影响使用的标识。提供智能对话、合成人声、人脸生成、沉浸式拟真场景等生成或者显著改变信息内容功能的服务的,应当进行显著标识,避免公众混淆或者误认。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采用技术手段删除、篡改、隐匿相关标识。 今年4月11日,国家网信办起草了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》(征求意见稿),提出AI内容必须真实准确,其中也明确提到,禁止非法获取、披露、利用个人信息和隐私、商业秘密。 【温馨提示】使用AI“换脸”及类似软件风险极高,伴随着法律风险和侵权纠纷。“AI换脸技术”即便只是用来搞笑或者制作恶搞照片,也有可能涉及侵犯肖像权、名誉权,造成严重后果的,还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。希望大家依法使用该项技术,一旦遇到类似本案中利用“AI换脸技术”实施犯罪行为的,应第一时间固定证据,并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。来源:健康天津
责任编辑 :刘克臻鞠超丁磊
投稿邮箱 :stjyyxck@tj.gov.cn
标签: